第643章 战和不一(2/2)

作者:战国萧烟书名:大宋燕王 类别:历史小说
    二月初九,赵构离开前线建康,带领朝臣返回临安。

    二月十一,刘錡于镇江吐血数升而亡。

    二月十二,金国使者渡江,来到镇江府。

    二月十四,奖赏收复蔡州的功勋,赵撙等将官,各有升官。

    二月十六,金人再犯蔡州,赵撙打败敌军。

    二月十八,金人继续犯蔡州,赵撙再败敌军。

    二月十九,赵构、陈康伯等人返回临安。

    二月二十,金人犯陈州,被苏仲击退。

    二月二十一,金人犯亳州,被薛望击退。

    二月二十二,金人犯徐州,被邵宏渊击退。

    同日,金人犯海州,被李宝、忠义将领卫胜击退。

    二月二十三,金人犯汝州、永城,被守军击退。

    二月二十四,金人犯临涣、亳州、陈州,未得战果退走。

    二月二十五日,金国使者抵达临安,递交国书,称金宋乃叔侄之国,不能逞一时之气,连累百姓受苦,若宋军退回淮河以南,仍以二十年前划分的边界为限,大金愿与宋廷重续和议,继续维护两国和平稳定。

    陈康伯为首的主战派大臣怒斥金使,金国撕毁和议在先,入侵大宋在后,使大宋两淮遭遇无端战火,责任全在金国,既然战争已经挑起,绝无停战的道理!

    主和派建议见好就收,既然金国有示好议和之意,就该早日议和,还下百姓一个太平,况且若不议和,金人今日来攻,明日来攻,要死多少人,费多少粮食和民力?正是春耕农忙之时,大量征调民力,田地荒芜,粮食减产,饥荒一起,到时候还不知道有多少事端,当以稳定为要务!

    二月二十七日,朝廷命各军以防御为主,若无机会,不得轻易出击。

    二月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使者携国书北上,探听虚实。

    从三月初八开始,东起海州、徐州,西至唐州、邓州、汝州,金人未再南下侵犯,宋军亦不再北上出击,两军之间保持默契,未再继续征战,持续将近三个多月的攻防战停了下来,海州、徐州、宿州、亳州、辰州、蔡州、唐州、邓州、汝州等宋金相接之地进入和平休整期。

    前线无战事,远在临安的大宋朝堂上,大宋君臣为战、和,以及立即北上收复更多旧地,还是步步为营先稳长江防御,各方意见不一,主战派与主和派对战,主战派内部也有巨大分歧,每日争执不下,一吵就是好几个时辰,始终不能解决问题。

    好在前线需要的粮草军资没有耽误,源源不断的运到江北,运至淮河沿线,而后各军自己搬运,前线暂时稳定下来,不再有大的战事。

    四月中旬,朝廷派往徐州、宿州、亳州、陈州等地的州府官陆续到位,各州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运行。

    宿州招募的大量新军和义军经过几个月强度并不算大的攻防战,很快变成了老兵,拥有六万多兵力的杨丛义一时之间成为前线兵力最多的都统制。

    在从盱眙追上撤退的金军开始,杨丛义率领的军队一路急行军,处处料敌先机,围追堵截撤退不及的金军,取得的战果很大,战利品更是数不胜数,粮草军械不必,光是战马、骡马就有三四万匹。

    正因为获得的战利品足够多,才能迅速招募数万新军和义军,使原本只有两万四五千人的镇江前军变成拥有六万多兵力的宿州大军。

    自金人停止进攻之后,在杨丛义主导下,宿州、亳州、陈州守军开始整顿军队,新军、义军得到系统训练,打散之后编入正轨军,同时年纪超过四十岁的普通士兵被劝离军队。

    整顿训练一个月后,整支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后,杨丛义将帅府驻地从宿州迁到亳州,下令从各军中抽调精壮力量,重组精武军,其中从苏仲所守的陈州抽调一千人,从潘诚所在的宿州抽调两千人,从袁华所在的临涣抽调一千人,薛望所在的亳州抽调一千人,编制共为五千人。

    重新组建的精武军,一人一马,在亳州城外单独设立营区,挑选亳州城内的金人降兵中擅长骑战的士兵为教头,教授骑射之能。

    这支新组的精武军暂且由杨丛义亲自统领,所以他每都有两三个时辰在训练场上,十里外的亳州城帅府倒很少回去。

    一日,日落之后,训练了一的士兵回营休息,杨丛义纵马兜风,忽见一骑驰骋在前,士兵马背上对着空气挥舞长枪,顿时感觉有异,出言叫住。
上一页章节目录下一章